阅读历史 |

第239章 239朕都猜不透他们会怎么编排朕(1 / 4)

加入书签

第章朕都猜不透他们会怎么编排朕

“陛下如此奇思妙想,着实是让小婿不知道要说什么?”

王布犁完全是顺着朱元璋的想法说的。

至于是否对大明有利,他才不在乎呢。

“你就说,觉得主意如何?”

“六世之后,那个时候陛下的子孙必然会多的不计其数。

若是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报销大明,岂不是让大明损失了许多优秀人才?”

王布犁的反问,倒是让朱元璋父子有些不自然。

毕竟他们刚刚得知子孙后代实在是不成器的太多了。

现在王布犁夸一句出现优秀人才,让朱元璋下意识的觉得他是在阴阳怪气。

但是按照王布犁的理解,老朱家生那么多人,总有中庸的,混蛋的,也会有优秀的人才出现,具体可以参考大汉的老刘家嘛。

凡帝王生日,自古无庆贺之礼。

听着吕本的劝谏,作为独夫的朱元璋是有些不乐意的。

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啊。

但是祖训录改为凡帝王生日,先于宗庙具礼致祭,然后叙家人礼,百官庆贺,礼毕筵宴。

若是宗正寺的藩王们同皇帝沆瀣一气,为人臣子岂不是连劝谏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莫不如放开了,让他们自己闯出一条道路去。

吕本被朱元璋的构想说的哑口无言.

那宗正寺就一个人,闲出屁来了.

天子准备把礼部的权力给剥夺走,转移给一个五品小官。

这个部门本来就是闲职聚集地,朱元璋准备把这个部门搞起来。

可吕本自觉没什么犯事,更何况他女儿的肚子也大起来了。

多子多福,总会出现优秀人才。

这也是大臣能够拿来约束藩王的规矩啊!

“朕意让大宗正院来专门处理此事。”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设立的这个衙门。

真要靠着奉国中尉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人,还是有着极大的困难的。

“去把吕本叫来。”

这个衙门下面只有一個正五品的经历,掌管收发公文,其实就是个闲差。

待到朱棣上位后,这些个官职多是由勋戚掌事。

再加上许多都是要求藩王等人的礼议之类的东西,大臣不知道能行吗?

如今老二到老六担任里面的官职,皆是正一品,全都是挂职。

什么叫他娘的沆瀣一气,别看你是标儿的丈人,可也不能这样说话。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都是自家人批评自家人,总比外人掣肘皇权,要好的多。

“如此一来,也算是为大明多输送些优秀人才。”

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

陛下呕心沥血编纂祖训录,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吕本很是奇怪,皱着眉头直接反驳道:

“陛下,此举不妥,若是不让臣子得知祖训录内容,那里面许多事都无法有大臣参加。”

吕本连忙劝谏:“如今陛下太子皆是英明神武,可自古以来难有明君延续三四代,总会出现不成器的子孙。

所以经历官根本就不忙,收发个屁的公文啊!

所以朱元璋觉得与其把自己的子孙都圈禁起来,让他们变得穷困潦倒,还无法接受教育,连名字都没有。

至少不会让他们出现饿死的现象。

现如今谁都没死,陵庙都没建造,凤阳的都是礼部的在主持祭拜仪式。

朱元璋便与他说把礼部所存的祖训录直接销毁,他还要仔细再重新撰写一番,叮嘱吕本今后存在礼部的祖训录只需发放给宗室子嗣。

朱元璋稍微摸了下胡须,也忍不住笑了笑:

今当此日,但于宗庙具礼致祭,然后叙家人礼,百官并不庆贺。

不得外传之类的。

于是礼部尚书吕本就被人叫来了过来,他行礼过后瞧见王布犁坐在太子一侧,登时想起来那些传言。

王布犁赞同的点头,觉得自己有点假面笑爷那意思了。

“对对对。”

他们成不成器,咱可比你这个老头子知道的要多了去。

但是朱元璋暗自尴尬归尴尬,可依旧认同了王布犁给的台阶。

至唐玄宗始于生日作千秋节,后世因立,莫能改革。

“陛下三思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朱元璋更愿意皇权是不能被外人染指这件事。

吕本是熟读祖训录的,要不然也不会被老朱调回来当礼部尚书,以前没被老朱贬黜的时候,还是刑部尚书来着。

这就是礼部官员的权力,如何能给其余衙门的。

更何况还是他刚调来任礼部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