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7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2 / 3)

加入书签

特意叮嘱道:

“这些人的境遇,将会影响更多人,一定要将他们照顾好。”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说道:“送到嘴边的东西不香,正常对待就足够了。”

“甚至给他们一点压力,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他倒不是反对优待外来人才,而是当前的大明不需要。

你强的时候,门槛设置的越高,人才就越喜欢往你那里去。

你弱的时候,就要降低门槛主动邀请人家过来。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要补贴外来人员?

很简单,因为咱们弱。

还因为咱们一直被针对,想和别人和平共处都不行。

敌人在逼迫着你搞对抗。

在话语权被垄断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补贴把人吸引过来。

这些人学习中国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亲近中国。

等他们学有所成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会影响更多人。

这对本国人才自然不公平。

可没办法,谁让咱们处在弱势一方呢。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永远都要活在别人的声音里。

有志者事竟成,上一世经过数十年的蛰伏,终于看到了曙光。

这一世不同。

现在的大明是强势的一方,而且是绝对强势。

从文化到科技,再到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强势。

自然没必要降低门槛。

相反,还要抬高门槛,让国外的人才觉得能进来是一种荣誉。

让他们觉得,这个门槛就是龙门,跳过来的才有机会成龙。

如此,真正的人才才会踊跃的往这边挤。

这些人才留在大明,能为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回到自己的国家,也是第一等的人才,将会出现在各个重要位置上。

然后通过他们的一身所学,为华夏的大融合计划贡献力量。

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就是欧美的套路。

华夏文化的底蕴更深厚,不是欧美能比拟的,实施起来效果会更好也更加无解。

——

露了一次面,将朝鲜国的这些人安排妥当之后,陈景恪就闭门研究起了方孝孺送来的那套书籍。

连每日一次的课都不上了。

朱标知道他的计划,也知道他面临的困境,很爽快的就批了假。

好好研究,不要操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先是粗略了读了一遍,大体的了解他这套思想体系的情况。

结果可以说有喜有忧。

喜的是,这确实是唯物思想,也确实是以华夏思想为根基推理出来的。

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味儿。

但缺点也很多,陈景恪认为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太差。

想要学习这一套学说,就必须先了解百家思想。

陈景恪自己读,好多地方都一知半解,更遑论是没有华夏文化功底的人了。

准入门槛太高,在推广方面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陈景恪将这一点记了下来,等方孝孺回来和他商量一下,降低准入门槛。

至少能够让普通人无障碍的学习。

真正想吃哲学这碗饭的人,再来深入研究华夏文化。

接着他就从头再次研读,这次速度就很慢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还将诸子百家的典籍搬过来,两厢对照着看。

此时他无比怀念搜索引擎,想找啥输入关键词就可以了。

现在还要手动去翻书。

知道是哪一本书里的内容还好,有些知识点很冷僻要翻找许久。

大量时间被浪费在了翻书上。

不过这么做也有好处,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通过翻书,让他对百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不只是单纯去学习方孝孺的唯物学,同时还会回忆前世学过的相关知识。

虽然他不是研究哲学的,但只要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多多少少都会学到一些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在前世很大众化,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领先的。

将其中和方孝孺思想相关的部分,作为读书感悟写在夹缝里。

有些观点和方学相似,有些则是相悖。

但不论是相似还是相悖,都能提供一个参考,帮助方学更快的完善。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就是半个月。

这天陈景恪整埋头研究,有仆人来报,方孝孺来访。

方孝孺?

陈景恪从书堆里抬起头,眼神有些茫然。

顿了一下才清醒过来。

方孝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