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5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2 / 3)

加入书签

讲的最多的,反而是民间的情况。

“……民间依然不富裕,虽然朝廷分配了土地,可时间太短还未来得及恢复生产。”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普遍存在着靠野菜充饥的情况。”

“即便是富庶之地的百姓,也是半粮半野菜。”

“且人心也多有不稳……”

一来是频繁迁徙人口,百姓害怕哪天自己被迁走。

二来是政策频繁变动,百姓无所适从。

朱标眉头皱起,说道:“百姓会有这方面的担忧,还是对新政了解不够造成的。”

朱雄英颔首道:“但想要让百姓彻底了解新政,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只能徐徐图之。”

“至于百姓的担忧……这叫变革的阵痛期,只要百姓不抵触新政问题就不大。”

朱标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确实是这个道理,要是万事都要和百姓解释清楚,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朱橚并未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陈述自己的见闻:

“还有个原因,我觉得才是百姓不安的根源所在。”

“很多地方对新政的执行并不彻底,依然在使用旧政策。”

“甚至有官吏曲解新政为自己牟利。”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这些人统统该杀。”

朱标表情也不好看,却没有那么生气:

“此事在意料之中,深化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等我……嗯,会继续深化革新,直至新政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接着,朱橚又讲了很多所见所闻,有好的也有坏的。

总体上来说,大明局势是蒸蒸日上的。

听到这里,众人的心情都好转了起来。

毕竟做了那么多,要是大明还破败不堪,就太打击人了。

对于朱标来说,从亲弟弟嘴里得知大明的基层情况,自然更具有真实性。

和锦衣卫调查的情况相结合,能让他对未来的施政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休养生息。

——

陈景恪得知自己徒弟回来,已经是下午了。

今天正好是他休沐,就躲在家里看书。

正看的入迷,就听有人说道:

“老师,别来无恙乎。”

陈景恪疑惑的抬起头,待看清来人模样,惊喜的道:

“周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朱橚先是见礼,然后解释道:“上午才到京城,和我爹娘他们聊了一会儿,就过来找您了。”

陈景恪高兴的道:“快坐快坐……”

然后抱怨道:“哎,老高你也真是,竟然不通知我,我也好出门迎接。”

门房老高赔笑道:“老爷这您可怪不了我啊,是周王不让我通知您,我哪敢不听他的啊。”

朱橚也笑道:“老师您就别怪罪他了,是我不让他通知您的。”

“弟子登门,哪有让老师迎接的道理。”

陈景恪顺势说道:“倒显得我小气了,老高你回去吧,下次记得通知我。”

等老高离开,师徒俩才开始寒暄起来。

依然是朱橚讲述一路见闻,不过这次他讲的主要是医术方面。

都和哪些名医交流过,见过哪些奇怪的病人,最后学到了什么。

并且还把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拿过来求教,比如一些奇怪的病症。

陈景恪根据自己前世所学的知识,一一给出了解答。

就算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也会给出几个方向去判断。

这种博闻多识,让朱橚无比的敬佩。

以前他自己学识短浅,只是觉得陈景恪医术高明,却并不知道具体有多高。

现在自己就是名医了,游历天下进一步增长了见闻。

知道大部分医生的水平,也了解自己的水平在哪。

反而愈加能感受到,陈景恪医学功底的深厚程度,简直深不可测。

于是他发自内心的说道:“老师不能专注于医学,实在是医学界莫大的损失啊。”

陈景恪笑道:“所以我才将医术传授给你啊,不要让我失望。”

朱橚认真的道:“是,弟子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之后他又继续讲起一路见闻,不知不觉将话题扯到了医疗方便:

“民间太缺郎中了,县城还好一点,乡村治病基本全靠神婆神汉和游医。”

“这些人普遍不通医术,只知道一些简单的草药知识,病人能不能被治好全看运气。”

“百姓生小病靠熬,生大病靠命……每年因此酿成的惨剧不知凡几。”

“而且每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