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6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2 / 2)

加入书签

算,根本就猜不到背后还有这么深的算计。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标依然没有给内阁票拟权,而是先公布了内阁新制度。

更高明的是,他没有全部公布,而是只公布了一部分。

公布出来的规定包括,内阁学士永为五品,不得兼任等等。

至于驳斥权之类的,则是提都没有提。

看到新公布的规则,群臣都有些茫然了。

一个秘书机构,有必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吗?

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废丞相之举,大家都以为这是朱标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于是也就没有多想。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确实猜对了,这就是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

只不过,防范的方向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再之后,朱标就停止了对内阁的折腾,让群臣以为到此为止了。

朱雄英有些不解,为什么不继续改革了?

我还等着看热闹呢,你咋就停下了?

他就找到朱标,将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笑了笑说道:“欲速则不达。”

朱雄英先是不解,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对陈景恪说道:

“我爹真是老狐狸啊。”

知道全部布局的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感叹朱标的沉稳。

群臣又不是傻子,此时给内阁票拟权,他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察觉到自己上当的文管集团,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都会反抗的。

到时候朝堂会乱,朱标和新内阁会被架在火上烤。

现在先缓一缓,过上几个月,等大家习惯了新内阁,再给他们票拟权。

就算文官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了。

这就是朱标,做事谋而后动,徐徐而行。

这一点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换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团是怎么想的,制定好计划之后马上就要推行。

谁敢反对,先看看自家的户口本够不够厚。

陈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谓不激进,能如此顺利就施行,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强势。

父子俩的风格迥异,倒也不能说谁好谁坏。

老朱的风格更适合开创,重病当用猛药吗,但会带来一些混乱。

朱标的风格更适合大病之后的调理,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

得知了朱标的打算,陈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慢慢来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