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3章 黄河决堤(1 / 2)

加入书签

程一民只是翻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惊。

他知道陈景恪出手肯定不同凡响,但怎么都没想到,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此时他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难怪敢称之为形学。

此书一出,陈景恪就可以自称为形学鼻祖了。

这还真不是夸张。

陈景恪在这本形学基础书里,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并给出了许多新的设定以及公式。

比如角的定义。

中国很早就对角有了认识,比如观测天象,就经常用到这个概念。

民间工匠也离不开角。

只是在民间并不叫角这个名字,而是叫倨勾。

但百姓只知道有倨勾,却不知道倨勾的度数。

而在数学上,也同样并没有清晰的‘角’概念。

反倒是道教,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深一点。

但道教研究这玩意儿,是为了方便画各种符箓图案,而不是为了研究算学本身。

所以,相关研究也就仅止于此了。

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其实中国很多学问启蒙都很早,但可惜就可惜在,没有继续深入。

陈景恪在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角这个概念。

并提出了很多定理。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

比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这些还只是比较常见,比较浅显的定理。

稍微深入一点的,坐标系概念,更是属于首创。

嗯,这里只能委屈一下笛卡尔了。

……

总之,只是粗略翻了一下,程一民就再次被这本书的内容所折服。

也为陈景恪的学问所折服。

陈景恪等他合上书籍,才笑道:

“如何?”

程一民用敬仰的语气说道:

“陈伴读学问之深厚,程某心服口服。”

“你的心胸气度,更是让我折服。”

算学只能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门形学,完全可以看做是开山立派之作。

虽然很多内容,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

但前人只是零碎的发展,且不成体系。

陈景恪将其梳理成体系,还首创了很多概念。

更何况,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和是不是开山立派,并不冲突。

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实践得出的?

也不妨碍他们以创始人自居。

所以,陈景恪完全当的上是开山鼻祖。

这是程一民最真实的想法。

他并不知道国外已经有了《几何原本》,但这并不构成什么影响。

而现在,陈景恪竟然将这本书贡献出来,给大家一起研究。

虽然他还是开山鼻祖,但功劳远不如自己独立出书大。

等于是他将自己的学问,属于自己的声誉,无偿的分给了大家。

或许他对算学圈子有要求,可是和贡献比起来,他所要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种心胸气度,让程一民彻底折服。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笑道:

“我可不是为了让你夸我啊,此书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肯定的道:“能,太能了。有此书在,天下算学高手,任凭你挑选。”

“那就好。”陈景恪笑了笑,话锋一转道:

“但这次让谁加入,咱们就要好好甄别一番了。”

程一民严肃的道:“伱放心,我心中有数,绝不会再让上次的事情重演。”

陈景恪点点头:“这次的组织形式,要和上次的区分开。”

“一定要将纯粹的算学爱好者维护好,他们才是算学的未来。”

“至于别的,也可以一些招进来,让他们当管事都无所谓。”

“但绝不能将核心研究交给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负责核心研究。”

“防止将来有人退出,导致他负责的那一块要重新去做。”

技术圈子,只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在,就散不了。

陈景恪已经计划好,等形学书籍编写完成,就正式开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之后,他又将钢笔、新式作图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告诉了程一民。

“这些工具,都是我请宫里最优秀的工匠制作而成。”

“你们仿制的时候,就以它们为标准,减少误差。”

因为看过一些形学的内容,程一民更能明白这一套工具的重要性,小心翼翼的将其收起。

“还有长度单位,我也进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