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章 人生七年(1 / 2)

加入书签

第18章人生七年

一个社会怎么样,不能只看一个阶级,要看多个阶级,并且要看各个阶级,几十年的发展。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人生七年》,是周游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英国导演,从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三个阶层中一共选14个孩子,从他们7岁左右开始拍,每隔七年再进行回访,一直拍到了63岁。

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周游还在上大学。当时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周游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改变。

一个人的一生被浓缩到几个小时里面,当时看完之后,内心升起一股悲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管如何,他们有一部影像能留存世界,那么自己以后呢,会有什么留在这个世界上?

这部纪录片,不管过多久,都将在影像史上,或者说是社会中流传下来。

想想自己假如没有财富,天天像蚂蚁一样生活,意义何在?乐趣何在?

现在自己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能够虚度自己的光阴吗?

今日无事,奖励自己重温一下人生七年。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放到世界上也是通用的。

一个人出身的阶级,决定了他的未来,也决定了他未来会在哪个阶级。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林恩,下层,从视频里可以看出是那种有主见,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工作是在一个流动的儿童图书馆,负责孩子们的图书借阅。

底层不曾拥有,也就不存在失去。

《狂热分子》里面提到失意者,什么是失意者,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生活在底层的民众。

因为这部纪录片每七年拍摄一次,周游也就过几年看一次,每次看完感悟都不一样。

因为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上层阶级基本不会滑落,下层基本不会上升,所以几乎不存在焦虑和不安。

以前周游不信命,可是后来一直在社会上打拼,苦苦挣扎,多少次想逆天改命,多少次失败,最终把自己搞的千疮百孔。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一个平稳的时代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后来不得不和社会和解,和自己和解,和解的方式就是认命。

看到他们从小孩到青年,再到老年,不知觉得就想到,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最后讲徐霞客的故事:

看到尼尔他就想起自己,中产阶级是最焦虑,也是最可怜的,承担风险能力很低,一步踏错,阶层就会滑落,看起来是中坚力量,其实就是夹心饼干。

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人只活一辈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地没活好,厚着脸皮还来指责别人,有多远,就去滚多远。

直到任命之后,托尼还是原来的托尼,又变的和小时候一样洒脱,那个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跑的男孩。一生也算过的多姿多彩,虽然一直开出租车,但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洒脱自然。

我知道,是上天把这本台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着几年来我每天的努力,始终的坚持,它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终结。

其实失意感最强烈的是那些曾经拥有,但又失去的人。

然而我终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阅群书,却无从开口之后,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且无甚价值的读物上,找到了这句适合的话。

就比如那个笑话,两个农民幻想皇帝用金锄头种地,用金饭碗吃饭,一顿吃两个馒头。

周游感觉自己和林恩是同一种人,不想获得别人的同情,有很强的自尊心。虽然知道存在阶级差异,但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活的有些拧巴。

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

读书教育仍然是普通人的出路,尼克是里面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人,从底层跨入到了中层,最后移民到美国,当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台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过了多久,却从未翻过,早已过期的台历。

对于本行业的人,周游下意识的就表达了亲近,假如林恩有很好的教育,估计也能继续完成学业。可惜自尊心强反而害了她,她的一生能看出来郁郁不得志,但又想让别人看得起,一直在强撑着生活,活的有点拧巴,58岁便去世了。

那根绳子叫做命运。

但这件东西,我想了很久,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是词句来表达,用最欠揍的话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知道,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