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6章 306视察(1 / 4)

加入书签

军装是统一的,但是大小并不合身,多是能制成就可。

于是王布犁便叫人去寻炭笔,他来作画。

自从王布犁展现这个素描画像的手艺后,便在宫中流行开来。

许多妃子都愿意画着玩,尤其是听王布犁说过什么鼻孔定位法之类的,更加有趣。

朱元璋瞧着王布犁按照身高、肩宽等制定章程,大抵就是两寸为一个码数,这样尽可能的合身一二。

又把大殿外的护卫们叫进来差人量一量数据,记录在案,粗糙的对比一二。

朱元璋瞧着王布犁这通忙活,主抓一个让裁缝分批量的按照尺寸制作,并且做好标记,方便到时候去分发给

如此一来,算是大幅度战袄发到

“好好好。”

朱元璋越看越满意,又开口道:“待到二期人马迁徙过去,若是有未成亲的小伙子,朕是愿意给他们说亲的。”

王布犁没想到朱元璋还有做媒人的习惯,随即又问道:

“陛下,哪有那么多适龄女子?”

“上元县城外的寡妇们,朕是鼓励她们再嫁的。”

明初。

南京城广民稀,亟需填实。

出于居重驭轻的考虑,明廷在此设立了大批卫所,同时允许家属随营生活。

为方便调用和管束,朱元璋早在吴元年公元1367年即下令修建军营,而且要求“居营者必以总旗为首,小旗次之,军人又次之,列屋而居。

凡有出征,虽妇女在家,亦得互相保爱。”

朱元璋把家属纳入军事化管理的范围,其一方面可以使军士安心出征,一方面也暗含有以家属充当人质的目的。

毕竟此时政权尚未稳固,以归附军为主体的军队,还不是可以完全依靠的国家机器。

可是不久就出了问题。

明初战事还很密集,军士阵亡者很多。

明廷为此不得不专门设立寡妇营来安置阵亡及病故军士妻小。

因为寡妇众多,甚至被刘基作为京城长时间不下雨的原因之一。

这场求雨闹剧,更是成为了李善长攻击刘基的缘由,没有人在意寡妇们真正的生活,都是被拿来攻击政敌的借口罢了。

当然了朱元璋也不是那种什么都不管的人,毕竟还有那么多活人看着呢。

不愿意再嫁的,那就每个月给她双倍的薪米,愿意再嫁的领一笔抚恤。

南京卫所属大都督府管辖,居住在寡妇营中的军士遗属的抚恤费自然只能由中央财政拨给。

对于国力尚弱的明朝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個沉重负担。

明代财政分起运和存留两部分。

起运是地方上缴中央的税赋,存留则由地方政府按有关规定支配,其中包括居住在地方的亡故军士家属的抚恤费。

为把这个包袱甩给地方政府,朱元璋特别规定亡故军士妻小“愿还乡里者,人给米二石,官给脚力送之”,鼓励其还乡生活。

但是,单纯鼓励寡妇自愿还乡的作用很有限。

急于甩掉包袱的明朝政府,想着遣返寡妇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但另一个难题又浮出水面。

大明的经济发展是有差异的,好不容易来了南京落户,还要回老家受苦?

于是寡妇营就出现了,反正我就是南京周遭的户口,你给我返乡,那也是返乡在这里。

我男人为国家死了,你就要赶我走,没天理了,求天子给我们作主之类的。

搞得朱元璋没脾气,就这么的全都落在这里。

他倒是想要强行给送回原籍,可一个个效仿做泼妇状,又不能真的一杀了事。

此时的程朱理学还不算严苛,守节或者改嫁全凭寡妇作主。

表面上是对军士家属的恩赐,实则就是为了甩掉包袱。

相比于这些寡妇,朱元璋更愿意恩养一些伤残的士卒,他知道这批人尽管伤残了,但也会为他拼命的人。

听着朱元璋的建议,王布犁轻微颔首,也不作声。

他倒是可以把织布机拿出来,让这帮寡妇营的女子们为朝廷做活,但是老朱没提,他也就没说。

胡惟庸摇摇头,微微躬身:

“陛下,她们领惯了薪米,又不肯离开南京,如何能容易嫁到贵州那深山老林里去哦?”

这些寡妇们目前对于大明财政的支出压力,一丁点也不小。

别看大明一直都在胜利胜利,踩着敌人的尸骨。

可己方士卒的死伤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洪武五年那一次北征失利,更是造就了不少寡妇出来。

尤其是南京城外,那么多双眼睛瞧着呢。

倒是没有人会冒着极大的风险给她们扣发口粮,尤其是马皇后还会时不时的看望她们。

待到占据云南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