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5章 305设立新卫所(2 / 4)

加入书签

以改进,到了三期进入云南大抵就没什么问题了。”

“嗯,不错,咱喜欢你这个分期干的主意。

既能不用一口气花那么多钱,还能把事先给办喽。”

朱元璋连连点头,真要让他一口气掏出近十万人的搬家费。

再加上一些要建造的小城之类的,那要花出去的钱可多了去了。

现在只是先搞一小部分,可以从京杭大运河收集的款项当中,适当的拨出一点来就把事情给办喽。

反正目前大运河的项目也花不了那么多钱。

“布犁,你再来瞧瞧。”

朱元璋把王布犁给叫过去,给了他一些图纸,那就是工部送上来的图纸。

一部分是给这些迁徙的人修建石头房子,一部分是按照黔地的竹楼的那种。

“当然要修石头房子啊。”王布犁心想广东那边的竹楼就很少:

“朝廷既然让他们世代都扎根在那里,还是要遵从他们原来的习俗和居住习惯,尤其是那里山也不少,想必石头也不会缺的。

这样等他们到了可以先住一住简易的竹楼,朝廷雇佣当地人批人去弄石头,朝廷花钱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盖房子,可是赚到了。

如此能尽可能的避免他们心中不满的**,谁还会记着何真的好,全都是陛下的仁政啊。”

“嗯。”

朱元璋轻轻点头,王布犁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何真都退休了还能再老家一呼百应。

这是想走的,还有多少不想走人呢!

“朕觉得这挑一期的迁徙人选还是要落在朝廷手里,胡惟庸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尽快安排妥当。”

胡惟庸表示知道了。

总体而言村落就聚集在道路两侧,并且在两头盖上高楼充作箭楼,也好起到瞭望的作用。

至于军士家属会与当地百姓发生摩擦的事情,在朱元璋眼里都是小矛盾。

还得是控制本地的土司为好。

王布犁瞧着丞相胡惟庸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要设立学校,这件事从洪武二年老朱都颁布了,但是至今为止在卫所都没有完全执行过。

“胡相,我觉得在贵州卫等地以及新建的一些地点设立学校,也可以让周遭的土人孩子一同来学一学,加深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使得他们心向大明,避免当地土司首领说造反,这群人就盲从。”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就这种事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别说是让那些土人学习儒学了,就连卫所子弟也没机会学习啊。

他们哪一个不是自幼就打熬身体,以待将来长成能够建功立业?

当父母的都是这么过上“好日子”的,他们能给铺路也就是让子嗣沿着自己的老路走下去,还能走科举的路吗?

明初百废待兴,军强民弱,从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件事属于是年年喊口号,但是一直都没有落实,直到洪武末年,全国那么多卫所,设立儒学的高达六所。

到宣德年间才翻了一倍,直到正统十四年前,才有大规模的儒学进卫所的建设活动。

景泰开始,贵州各卫所的“卫人”大多来自中原或内地,换学籍更容易考进士,竞争压力小,本地许多土人都不读书,但是朝廷也在这里设立了名额。

“如今识字的人太少了。”胡惟庸斟酌的开口道:“驸马,这种事怕是很难的。”

“国子监的学子可以北上历练,当然也可以南下历练啊!”

王布犁坐在椅子上淡然的道:

“反正整个云南打下来,需要的官员不在少数,而且西北地区获得了胜利,需要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哪能没有地方安排呢?”

胡惟庸对王布犁的想法还是有些发懵。

去边疆地区当官的都是什么人呢?

大多都是犯了错的被贬谪过去的,或者是郁郁不得志被排挤过去的。

谁会直接往那深山老林子去当官,管理野人呐?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他不喜欢儒家子弟,可真是一个劲的往死里坑啊!

进入国子监的那学识指定都不错的。

胡惟庸只是叫人记录一下,一会再同陛下商议。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卫所附近的统治力量肯定会变强,军队的长期驻扎、生息、地方控制也趋于成熟。

但是距离湖广入云南交通线不近的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改土归流实数不易。

王布犁认为汉族文化是强势文化,即使调过去的人也很难染上当地习俗。

因此改变不多,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特点,还能吸纳周遭人同化,有利于大明对地方上的统治。

设立儒学这玩意,也是加快这个进程。

紧接着针对于屯田多寡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