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2章 242一环套一环(1 / 4)

加入书签

第章一环套一环

对于朱元璋的这项安排,王布犁是真的不清楚。

毕竟光是把伤残士卒这种事摆在台面上安排,就足以有强军的模样了。

王布犁眉头一挑:“如此说来,那些伤残士卒温饱问题全都能解决。”

“这是自然,父皇他可不是吃水先埋挖井人的人。

虽然这批人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总归是能吃饱饭的。”

朱标对于他爹安排的这件事极为赞同。

毕竟他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忠厚之人,倒是当时父皇提出来的时候,一大帮中书省的官员持反对意见。

认为天子对这些人恩赏过厚,对于其余在军中服役的士卒是不公平的。

但父皇确实力排众议,只是叫他们去按照要求做事。

“嗯?”

王布犁稍微斟酌了一下:

“天子光是下令照顾这些伤残士卒,只是让他们吃饱饭激励性不够,毕竟人吃饱了就会有更多的追求,这种**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这种事光是父皇考虑的也不够全面,人不能光吃饱饭不想别的,饱暖思淫欲,谁都有自己的**。”

莫不如陛下先提高商业税率,然后再公布一项减免商税的手段,那就是雇佣伤残士卒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最为重要的是让前线的士卒知道,即使他们在战场上伤残了,也不用担心以后的生活。

“你说。”

对于那些伤残士卒来说,更是自力更生的表现,而不是光靠着朝廷的恩养,他们的心气就不一样了。

王布犁一边说,朱标不光是听,还拿着毛笔一直在记录。

待到这些老卒子把这群新卒训练几个月甚至一年后,再根据新卒的特长表现,分配到不同的队伍当中去。

毕竟他们这群人为了大明流了许多血。

“如此一来,对于朝廷而言也算是减少了成本支出,对于商户而言也得到了便宜。

一下子就吐露出如此多的建议来。

他也明白,靠着武夫打天下行,但是真到了治理天下的这步,还得靠着那帮腐儒。

但真遇到亡命徒,还得是这批老卒子更有震慑力,也有经验。

朱标的字写的都连起来了,但是他脸上笑容不减。

“应天府这么多商户,光是江宁县是赋税我看收的就不少。

朱标一边记录一边回复道:

就比如我江宁县县衙,就缺几个久经沙场的老卒子当门卫镇着,对付一些小偷小摸衙役捕快都够用。

难不成离开军营之后,大明还要让他们流血又流泪吗?

果然,王布犁一旦想要提建议,那就不是一次一条惜字如金的往外蹦。

要不然他爹朱重八在吃饱饭之后,不思进取,就不会想着做大做强,从而创下这大明的基业。

王布犁稍微思考了一会,其实我有一个小建议。

朝廷不仅会养着他们,还会尽力给他们安排一份能够让家里人吃好点的活计。

有些老卒子一辈子都在军营当中,离开了也不知道做什么。

尤其是将来的永安村工厂,也是缺少一些老卒子坐镇,震慑宵小之徒,这些都是就业岗位的一些安排。”

除了政治上的关注,同时也要把检校暗中查探的监督法子用起来,避免上下勾连,毕竟有些读书人当了官之后,是看不起当兵的。

一旦出现问题,立即查清楚了,并且登载邸报,传示天下。”

“妹夫啊,你说的可太对了。”

长此以往下去,还有多少士卒愿意为大明拼死作战呢?

到时候遇敌没有立即转身逃走,那就算是上勇了!

由商户给他们开工钱,按照档划分,雇佣多少伤残士卒就有多少减免商税的数。

手头也就有更多的钱财可以为家人提高生活水平,而是成为家人的累赘。

“当然了,这还不够全面,对于一些想要落叶归根的老卒,也可以安排到当地去。

对于本地知县的一项考察,就是要时刻关注这些老卒子以及伤残士卒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读书人对武夫的嗤之以鼻,朱标在朝堂上明显就能感觉到,但是父皇并没有制止这种风气。

如今大明的商税三十税一,也不高,我相信今后百姓生活会越发富足,商业便会崛起。

“太好了,简直是一举多得。”

这样,也避免了带兵将军同手底下的士卒建立太深厚的联系,避免有人趁乱做大,拥兵自重。”

朱标连连点头,虽然他没挨过饿,但是通过他爹的经历,朱标就明白人在吃饱饭之后,便会想要的更多。

莫不如给这群人全都提拔为教官,朝廷用来训练新兵,同时教授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