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章 112你就是那个搞定凹版印刷机的人?(1 / 4)

加入书签

朱元璋纠结的关键点,就在于宝钞是他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重要手段。

而且他认为这是一项“善症”!

但朱元璋的纸币制度有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便是没有以贵金属或其他物资作为钞本(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准备金),他没有意识到。

纸币的发行变得毫无制约。

朱元璋只想要钱做他自己的事。

但钱不会凭空产生,他就只能选择自己造。

官府直接印刷新纸币来给官员、士兵发放俸禄,或者官府直接拿新纸币向民间购买物资。

如此便是政府滥发纸币,向百姓隐性征税。

今年朱元璋刚刚“赐北平守御及听征官军,钞五千万八千七百余锭,布帛八万二千余匹”,以此来鼓舞他们抵御蒙古人的袭扰,以及积攒士气。

朱元璋先头赏赐已经运过去了,后续的宝钞大量赏赐还没给,就等着印刷完毕。

明代的一锭等于五贯。

这巨额的赏赐,就是他朱元璋一句话把纸变成了钱。

尤其是钞法才执行一年,没给朱元璋大肆敛财的机会呢。

就出现了问题,让他如何能轻易接受?

实际上就是朱元璋无法让利于民,只能选择不断的剥削,来完成他建立大明的构想。

“重八,既然出了事,也不急于这一时解决。”马皇后给父子二人盛饭:

“我倒是觉得大臣们会想出办法的,只不过方才被你的气势给吓傻了,都在想着如何脱罪。

而不是开动脑筋在想解决办法,给他们一点时间,也多给你一点思考的时间。”

马皇后开导的话,倒是让朱元璋冷静下来了。

“也就是咱妹子替他们开脱,我绕他们一命。”朱元璋接过饭碗:

“若是他们在天亮前再想不出什么妥善的办法,那就别怪咱抽他们。”

朱元璋从王布犁这里得到了答案,尽管十分不满意,但按照他的性子,发现问题就必须得解决掉,绝不能一拖再拖。

王布犁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冲着明初这种财政情况缺少金银铜等,他也没把危害往深了说。

老朱可不是一个容易听得进旁人劝谏之人。

他一直都很有自己的执政想法。

就在朱元璋吃饭间,底下的宦官向朱元璋汇报。

就是那个小吏给他们打赏,手底下的人并不敢要。

可这件事不能当作没有发生,还得同陛下说一声。

朱元璋对于宦官的管控极为严格。

不允许他们识字,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入手政权,做出危害大明社稷的事情来,要从根源上解决掉这个潜在威胁。

对于宫女与太监对食的事情,他处罚的也是极为严厉。

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对食多半是为了生存,极少数是为了鱼水之欢。

宫女管吃管住,还有月俸拿,或者被妃子赏赐一二,自是能存的住钱。

她们不能随意出宫,但又想补贴一下家里。

宦官就化身知心人帮忙可以出宫采买,一来二去会产生些许好感。

而宦官看上宫女,也多是为了自己能吃饱饭。

许多地位低的小宦官在皇宫当差,需要格外注意伺候人。

饭也不能好好按时吃,特别是朱元璋加班严重,一大帮太监就得跟着加班。

等到他们能够吃饭了,膳房就剩下残羹冷炙。

谁会为了几个宦官热菜或者重做?

而且宦官们多数不敢自己热菜或者重做,烧柴这玩意容易冒烟,更会让朱元璋觉得浪费。

宫女们则是跟着后妃们有小厨房,热饭菜就方便多了。

朱元璋听完贴身太监于津的禀告后,挥挥手表示知道了。

“听听,王布犁那小子还知道贿赂咱的身边人。”朱元璋夹着菜道:

“不愧是在底层县衙的吏员,别看他年轻,但办事油滑的很呐!”

朱标对于这件事倒是没什么看法。

因为还在回味方才同王布犁的谈话。

他一个太子平日里高高在上。

不需要亲自钱,他就意识不到民间百姓,对于宝钞竟然是这种态度。

看样子今后他也得去民间多走动几次,看看百姓们的真实生活。

否则纵然是检校在握,他们也不会专门打听这种事,多是把注意力在监察官员身上。

“我倒是觉得王布犁生存有道,不是个会吃亏的主。”马皇后坐在一旁:

“他没被人伺候过,进了皇宫生怕自己犯错,自是小心翼翼,可比光拿嘴上说说表达谢意强多了。”

“咱看他胆子大的很呐,咱在这饿着肚子同众臣子议事,他吃饱了倒头就睡,还想要毯子盖在身上,生怕自己个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