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章 22大明官员都是狗屁(1 / 2)

加入书签

王布犁熟读大明律就是确保自己不会犯错,尽可能的延长自己活下去的概率。

洪武朝学律法也用不着帮人打官司,更多的是保护自己。

要不然谁他妈愿意顶着秃头的压力学法律啊?

朱元璋打量着来回溜达的王布犁,这小子熟读大明律,就是为了不犯错!

可有大明律并不能包含天底下所有事情的判罚。

大明律有漏洞。

这是他所担心的事。

而且空印案这件事,确实是不曾在大明律上体现过。

或者说实在的,大明律都得为他朱元璋改变。

搞清楚大小王。

朱元璋是用律法治理大明百姓的,不是限制他自己的,所以对于王布犁用律法治国的想法嗤之以鼻。

若全都听律法的,那大明还要他这个皇帝做什么?

“不对。”

“咱差点被这小子的诡辩给搅和进去。”

朱元璋从心底里看不上这些官员,但对于王布犁这样的胥吏也极为恼火。

主要是胥吏做大!

那些官员拿着自己的俸禄去赏赐胥吏的事情,朱元璋都晓得。

有些地方的胥吏都不是知县的左右手,而是完全架空了知县。

因为这些官员一旦离开了胥吏的帮助,政务上便无从下手,当真是废物。

朱元璋也清楚胥吏做大的缘故,主要是前朝余孽。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因为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官府将许多事情都交给本地胥吏去做。

官员们只负责签字盖章,完全成了吏员的傀儡。

如此被统治将近了三十年。

大明取代大元之后,语言文字上的鸿沟有所弥合,但是官员在处理政务上仍旧继续依赖胥吏。

就如同江宁县的知县吴卫一般。

他看似是在积极破案,可实际上还是靠着熟读大明律,以及心思缜密的王布犁在破案。

可偏偏吴卫全都觉得是他自己辛苦努力所得的工作成果,以此来居功,妄图想要早日解除枷锁。

朱元璋就是不如他的意。

这种读书人为官之乎者也倒是说的溜,可一到政务上,便被人耍的团团转。

就知道如何在朝中拉拢关系!

你这种蠢货,就给咱带一辈子枷锁办差吧。

别以为朝中那些官员向胡惟庸主动靠拢的事情,朱元璋是一点都没有察觉到。

浙东集团弱小但是能够同胡惟庸等人抗衡,自是有一番说法的。

可惜杨宪这个人不堪大用,号称智囊的刘伯温又死了。

其余人没有一个能打的。

朱元璋认为大元的吏治要在大明加以改变。

可惜据他的得到的消息汇总,在大明,不少被他任命的官员,还是延续大元的行事作风。

他们继承了大元官员的坏风气,面对政务袖手高坐,全都由胥吏们拿主意。

这些号称有文化的读书人,其实同胡人没有区别。

就比如如今的户部侍郎,儒业出身做官,掌控全大明的钱粮谷米。

可他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下面的胥吏去做,自己则是在衙门混日子,宛如一具傀儡。

甚至连奏折都是下面的人给写的一些假大空的话。

每次朱元璋问他具体的措施或者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李侍郎便是两眼无神,茫然的说不出来缘故。

朱元璋想要矫正这么一个坏风气。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汉官不通蒙语,蒙古色目官员不通汉文。

这种语言隔阂,当真是提高了胥吏在元朝统治系统中的地位。

而且与唐宋两代不同,元朝还大量自胥吏中选官。

元朝官员的主要来源,

即出身。

如忽必烈时代怯薛出身的官员占到了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按元朝人的说法,如果“吏进”出身的官员占比是百分之九十五的话,“儒士”出身的官员占比便只有百分之五。

与之前和之后的朝代相比,元朝确实是胥吏们待遇和出路最好的时代。

在元朝人均文盲的时代,读书人算个屁啊!

给你他妈的两鞭子,给老爷收税去。

朱元璋倒是认同王布犁话里的意思,大明的官员都是狗屁,不堪大用。

这说明王布犁从心底也看不上吴卫这个知县。

“王典吏,你觉得吏进这条路可行吗?”

“当然可行。”

王布犁指了指郭主事,又外面的那些临时工:

“郭主事也可以继续往上升迁,蒋环有伱的关系将来可以走进刑部当吏员,可我手底下的其他书吏,也想往上走啊。

他们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