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3章 元春(2 / 3)

加入书签

西城那一干豪门勋戚子弟,越发无法无天。久而久之,只怕我大魏君臣的名声,都要叫这些不肖子弟给败坏光了!

不然,你认为朕为何将贾琏调到兵马司去?

朕就是要借着他的身份,好好杀一杀京中的这种不正之风。

哼,若是他去了边关一年,连一个贵人的弟弟都不敢处置,朕才真的要革他的职!”

戴权微微一笑:“皇上圣明。”

他是和贾家关系很好的,但是正因为关系好,才不能事事都说好话。好话,有些时候反着说,效果更好。

果然,宁康帝又令锦衣卫继续关注西城兵马司,若有重要的事,立刻上报,然后回头对戴权笑道:“看来朕这次果真没有看走眼,让这种有冲劲的混小子去镇压那些纨绔子弟,准没错,这叫什么,以毒攻毒……

只是不知道,他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呢,还是真心为国、为君分忧。”

戴权笑了笑,他知道宁康帝肯定是想到以前的贾琏也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

但是他还是劝道:“虽然贾指挥使一片为国爱民之心,但是那周盛毕竟是周娘娘的弟弟,事关后妃体面,一直关在兵马司也不妥当。”

宁康帝想了想,倒也觉得对。

但是就这样叫贾琏放人,一则有损贾琏的威望,新官上任,这个是最重要的。

二则,只怕贾琏心里也会认为他是个不明是非的庸碌之君,将来办事,便不会这般体察君心。

于是招过戴权,低声吩咐了几句。

戴权闻言之后,连连拍马屁:“皇上此举,实在圣明……”

宁康帝不置可否,议定了此事,宁康帝又道:“关于新任京营节度使一职,兵部合议之后,奏上来的人选是忠靖侯史鼎……你怎么看?”

王子腾离京之后,仍旧挂着经营节度使一职。

但是如今边关战事平稳,皇帝有意让王子腾留边整肃军纪,这京营节度使,自然不能久久空悬,得要另选才能。

只不过武官职位,不比文官。

特别是许多重要的武职,都是世袭的……

这也是对有功之臣的一种表彰,一种鼓励和奖赏。

虽然经营节度使这种事关京城安危的权职,不可能世袭,但是,对它的任命,可是很有讲究的。这个讲究,只在兵部之内,旁人,就算是皇帝,若是想要叫人心服口服,也得按规矩来。

自太祖之后,这个职位,一直都是贾府把持……

传言,当年贾家荣宁二公,其实按功勋,也是可以封王的。

但是一门双王,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即便是以太祖的胸襟,也很难下这个决定。

这个时候,宁荣二公主动上书,拒绝朝廷封王的提议。

太祖对宁荣二公的忠君体国之心感动,终太祖一朝,皆恩抚贾家。所以,贾家两府那连起来,占地面积比皇宫都小不了多少的敕造国公府,也才由此而来。

甚至,在宁国公去世之后,太祖又令宁公之子,才干上并无太大建树的贾代化,坐了京营节度使的位置。

可以说,这京营节度使一职,就是太祖对于贾家,专程的奖赏。

直到贾代化死了之后,贾家在军中实在后继无人,当时的皇帝,此时的太上皇,才不得不考虑另择良臣。

但是即便是太上皇,最终也还是选择了和贾家同为旧都四大家族出身的王子腾,担任京营节度使一职。

如今朝代更替,先前的“潜规则”未必适用。毕竟,这个正二品的实权武职,关系实在太大,皇帝要是不交在信任的人手中,是不能安心的。

戴权就知道,宁康帝心中对京营节度使早有了适合的人选。他将王子腾调离京城,也是为了换人走的先行棋。

谁料,兵部也不知道是真的不能体察君心,还是明知君心却还是坚持原则,愣是没有提名皇帝心仪的人选,又将四大家族之史家的人推了出来。

心思暗暗缕着这些关系的戴权,知道这可是件大事,并不敢随便开口。

仔细斟酌了半天,才试探性的道:“回皇上,这史家小侯爷,当年也是在战场上拼杀过来的,也是屡立战功的人,想必兵部也是由此,才将史鼎推举出来。

而且,军中的部将,排斥心很重,又认资历,这史鼎和前京营节度使贾代化、王子腾等人都有不菲的关系,确实也是接掌京营最合适的人选。”

宁康帝就看了戴权一眼,知道他想说的具体是什么。

就是说,军中自有军中的规矩。

这京营节度使,自设立以来,经过宁国公贾演,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